日前,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、全國老齡辦等發布新“24孝”行動標準,其中包含“教父母學會上網”、“支持單身父母再婚”等內容。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,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.26%。作為道德行為,孝行能否標準化?關注社會現實,新“24孝”對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什么?
從“強人行孝”到“導人敬老”
湖北 黃策輿
從“教父母學會上網”到“支持單身父母再婚”,從“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”到“經常為父母拍照”,新“24孝”行動標準無不散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,寓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于時代脈搏之中,體現了“孝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。
然而,100個人就有100種行孝敬老的方式,在具體的語境中,無法用一刀切的抽象標準剪裁一切孝行。一個長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,如何承擔長途路費?;丶铱纯??一個不會上網的中年人,如何“以其昏昏、使人昭昭”,教父母學會上網?行孝是具體的,因人而異、因時而殊,不是按圖索驥、照本宣科的標準化行為。正如孝行難以標準化,孝心也不能量化,何必苦苦追問24條標準能做到多少,只要心中有孝,能讓父母開心,行之一二,亦足為孝。
因此,新“24孝”行動標準不應是“強人行孝”的硬性規定,而應是“導人敬老”的軟性建議,其意義不在“標準”,而在“行動”——它樹立起了一面價值的參照和孝行的鏡鑒:透過24條行動標準,人們看到父母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,而這正是行孝敬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重申孝道有助于破解養老難題
北京 葉知秋
當一個國家占總人口13.7%的人處于老年,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,行孝敬老就不僅是私人領域的私德問題,更是關乎社會發展的公德問題。因此,新“24孝”行動標準,不僅是重塑孝道文化的一個切口,更是對接社會養老難題的一個出口。
鄉土中國“養兒防老”的倫理格局,在時代發展中卻有日漸式微的尷尬:太多人背井離鄉、在外打工,留下“空巢老人”在老家倚門相望;太多人忙于工作而無暇顧及父母,徒留“子欲養而親不待”的遺恨;更有甚者,還有人不是反哺父母,而是習慣向父母伸手、甘當“啃老族”……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,我們呼喚“這個社會需要孝子”,也呼喚孝道的傳承與回歸、家庭倫理的建構與重塑。
還應看到,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尚待完善之際、在老人的精神需求仍待滿足之時,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,這也是重申孝道的現實依據。
當然,挽回失落的“孝道文化”不可能靠新“24孝”行動標準一蹴而就,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切實的日常行動和點滴實踐。
網友之論
@陳沉:24孝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傳承下來,而不是簡單地說教,比較而言,以口號形式呈現的新“24孝”影響效果就逼仄得多了。
@國儲138處苑治國:人總是從上往下親,加上現實生活中年輕人成家立業的成本太大,所以我們看到的總是“啃老”的多,孝老的少,新“24孝”值得大力提倡。
@我愛大海:“孝道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不管時代怎樣變遷,它都體現著“身心并重”這樣一個基本原則,即既注重物質保障又注重精神慰藉,既注重身體康健又注重心理愉悅。新“24孝”要求既體現了“身心并重”也體現了時代要求,值得肯定,我們每個人也應盡力做好。同時,“孝道”不能用統一標準去衡量和評判,要因人而異、因家庭而異。只要能夠讓老人衣食無憂、心情舒暢,我們就可以說他孝道做得很好,而不必拘泥于多少條條框框。
@廖輝軍:在老齡化大背景下,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光榮傳統還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,關鍵仍需要考慮現實情況進行制度保障,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付諸行動,使之標準化、規范化、社會化、人性化。
@湖南女子學院張聞驥:有些父母希望能和兒女共度節假日,有些父母希望兒女以工作為重。生搬硬套按新“24孝”的條條款款去盡孝道,兒女未必能做到,父母未必會喜歡??梢愿鶕總€家庭的實際情況和父母的真實需求來盡孝。
@錢飛君:初看這新“24孝”,要做到確實不易,但再細看新“24孝”時,其實要求也不高,并非難事,只要我們能合理安排時間,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,在每天忙著奔波賺錢的同時,我們也別忽略了父母。拋開這新“24孝”不說,我們也該放慢腳步,多陪陪父母盡點孝啦!